在湘楚文化的斑斕版圖中,,有一顆閃耀的明珠——嘉禾伴嫁歌。它穿越秦漢的風(fēng)云,,帶著湘南大地的獨特韻味,,在民歌界贏得“北有蘭花花,,南有伴嫁歌”的美譽,。2021年,,它更是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性項目名錄,頻繁登上國家乃至國際大舞臺,。而這朵民歌奇葩能夠綻放異彩,,離不開一位幕后功臣,她就是郭求知,。接下來,,就讓我們走進郭求知與嘉禾伴嫁歌的故事。
郭求知,,1936年3月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市朝陽村毛田口,,畢業(yè)于北京人文函授大學(xué)群眾文化管理系,是湖南省音樂家協(xié)會會員,,曾任湘潭市音協(xié)理事,、嘉禾縣文化館文藝股股長。1952年7月,,16歲的郭求知剛調(diào)到嘉禾縣文化館,,就在塘村鎮(zhèn)雙涼亭完全小學(xué)廣場上,扎著兩根麻花辮的她大大咧咧躍上舞臺,,指揮500余名小學(xué)教師唱歌,,完成了初次亮相。
1950年,,初中剛畢業(yè)的郭求知就加入了湘潭縣文工團,,在花鼓戲《柴山恨》《寶山參軍》中嶄露頭角。1952 年,,省文工團整編,,號召干部下基層輔導(dǎo)群眾文藝活動。16 歲的郭求知雖因年齡小起初被留在團里,,但她主動請纓,,軟磨硬泡后,如愿被分配到嘉禾縣文化館,,在嘉禾縣文化館擔任文藝專干,,從此與嘉禾民歌結(jié)下不解之緣。
初到嘉禾,,郭求知遭遇了巨大的挑戰(zhàn),。文化館地處荒郊野外,生活條件簡陋,,嘉禾土話又晦澀難懂,,交流十分困難。舉目無親的她,,時常偷偷跑到文化館后山哭泣,。然而,,骨子里的倔強讓她迅速調(diào)整狀態(tài),全身心投入到文藝工作中,。她出演戲劇,、教唱歌曲、排練節(jié)目,,還組建秧歌隊,、腰鼓隊和鄉(xiāng)村劇團,為嘉禾的文化生活注入了活力,。
一次偶然的機會,,郭求知接觸到了嘉禾伴嫁歌。聽到那用嘉禾土話唱出的動人旋律,,她瞬間被吸引,。在她看來,伴嫁歌語言性強,,旋律婉轉(zhuǎn),,與方言完美融合,極具地方特色,,是不可多得的藝術(shù)瑰寶,。但隨著時代變遷,嘉禾農(nóng)村舊的婚嫁習(xí)俗逐漸消失,,伴嫁歌也無人問津,。郭求知意識到,不能讓這一民間藝術(shù)失傳,,于是開啟了收集嘉禾民歌的征程,。
在當時,嘉禾民歌大多靠村民口頭傳唱,,沒有書面記載,,交通也極為不便,收集工作只能靠步行,。郭求知翻山越嶺,,走遍了嘉禾 360 多個村莊。她的執(zhí)著感動了文化館館長,,館長為她購置了一臺錄音機,。這臺錄音機,成為她收集伴嫁歌的得力助手,。
在嘉禾工作的 27 年里,,郭求知共收集整理了 1300 多首嘉禾民歌,其中伴嫁歌 284 首,花燈,、絲弦 409 首,。她收集的民歌被收錄進《中國音樂詞典》《中國民歌》等權(quán)威典籍。郭求知始終堅持,,要原汁原味地保留民歌的原生態(tài)韻味,對人民和歷史負責(zé),。2016 年,,郭求知參加 “最美基層文化人”評選活動,事跡傳遍大江南北,,她也獲得 “最美基層文化人”提名獎,,中國音樂家協(xié)會原名譽主席呂驥贊譽她 “藝海獻珠、月壇留芳”,。郭求知離開嘉禾后,,又有著哪些助力伴嫁歌傳承的動人故事?下期節(jié)目,,與您不見不散,。
掃碼收聽
嘉禾人民廣播電臺,嘉禾人自己的廣播電臺,!
在嘉禾就聽FM101.6
制作:雷建軍 康俊珍 雷蕾
來源:?紅網(wǎng)嘉禾分站
作者:雷建軍 康俊珍 雷蕾
編輯:李婧宇
本文為嘉禾網(wǎng)原創(chuàng)文章,,轉(zhuǎn)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