富壽庵石雕像坐落在嘉禾縣廣發(fā)鎮(zhèn)馬峰村東側(cè)的石山崖上。這座山名叫“馬砠”,,雕像依石崖人工鑿成,,內(nèi)置一座浮雕神龕,上置一佛像,。富壽庵石雕像竣工于明朝嘉靖三十六年(公元1557年)雕像的主體是一尊佛座,,佛座鑲嵌于神龕之中。神龕高3.7米,,寬2.2米,,進深1.5米。神龕左上方有一個葫蘆形的洞痕,,相傳洞痕內(nèi)原有一個精美的石膽,,是鎮(zhèn)庵之寶,后來遺失,。佛座由佛臺佛像兩部分組成,,佛臺長2.05米,高1.17米,,寬1.5米,。其正面的下半部分埋入泥土之中,便于人們燒香膜拜,。上半部分是一幅長2米,,高0.5米的雕刻圖案,,圖案以一獅一龍一象為構(gòu)造主體,左為象右為獅,,中間為獅龍,,其以竹節(jié)形粗線條相分隔。佛臺頂邊飾以蓮花,,兩邊以龍紋框邊,,中間的飛龍圖案兩側(cè)有一副對聯(lián):“獅象昄臺參妙相,鰲龍繞殿擁如來,?!眻D案下邊落款記載開鑿人“開山庵主李昭”捐款人李思成,李思納等人,。竣工時間為“大明嘉靖三十六年丁巳歲三月初四”,。
當?shù)卮迕窠榻B,,作為開山庵主的李昭,不僅主持了開鑿石崖神龕和佛座,,而且在佛座前興建了一座“富壽庵”,,后因兵燹被毀。現(xiàn)存的富壽庵為清代乾隆年間重建,,庵內(nèi)墻壁上還嵌著有《重建富壽庵碑》,。碑文記載:馬峰之左有青龍一砠,高祖諱昭者聞砠內(nèi)有鐘鼓之聲,。因命工挨砠啟鑿佛座三載方成,,掞藻擒華,恍如天造地設(shè),。一個規(guī)模不大的石刻工程,,竟然花了三年時間,可看其雕刻之精細,,功夫之深厚,。佛座建于思明公之隙地,取名“富壽庵”,。富壽庵的建造年代最早可推為明朝嘉靖三十六年(公元1557年),。如今的富壽庵是乾隆年間重建的,由于年久失修,,該庵幾近坍塌,,但其歷史造型和遺跡還歷歷可見。1936年庵尼江蔣英發(fā)動信徒捐資60塊大洋,,請來寧遠縣下墜墟的三個畫匠依照《閻王唱》的主題及故事,,在庵堂的左右?guī)烤o挨過道的墻上繪制彩畫,,歷經(jīng)一月方成。在“破四舊”年代中,,庵尼為了保存壁畫,,用白紙貼于壁畫上,再用石灰水涂于紙上,,造成“白璧無瑕”的假象,,使壁畫保存下來,至今色彩鮮明,,形態(tài)逼真,。庵堂中央有一個接雨透光的“天井”,天井左右兩側(cè)各有一扇通向石山的耳門,,出左耳門,,可見一高聳的“捐建碑”,由于歷經(jīng)風侵雨蝕,,字跡已無法辨認,,出右耳門,可直通一個天然巖洞,,巖洞深約7米四季恒溫,,是僧尼歇息修行的好去處。天井左側(cè)墻上砌有一塊《朝陽庵各施山場田畝總碑》此碑刻于乾隆己未年(公元1739年)記述了在寧遠興建朝陽庵時捐獻田土的情況,。庵堂后半部分顯得十分寬敞,,對面墻壁的中央設(shè)置有神壇,因古代佛像不復(fù)存在,,庵尼購回了一座瓷制的觀音放在其中,,經(jīng)年燒香點燭,念經(jīng)拜佛,。庵堂的左上方有一后門,,通過石梯走出后門,就可直通石崖佛座,。
富壽庵目前雖已破敗不堪,,大部分遺存物都已流失,但其獨特的石雕造像,,精湛的雕刻藝術(shù),,久遠的故事傳說,深刻反映了嘉禾的歷史文化資源,,為后人提供了一道豐富的文化大餐,。
掃碼收聽
嘉禾人民廣播電臺,嘉禾人自己的廣播電臺,!
在嘉禾就聽FM101.6
制作:雷建軍 康俊珍 雷蕾 劉暢
文稿提供:李民保
來源:紅網(wǎng)嘉禾分站
作者:紅網(wǎng)嘉禾分站
編輯:唐麒斌
本文為嘉禾網(wǎng)原創(chuàng)文章,,轉(zhuǎn)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,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