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 逸泉
我的外婆出生在明國初期的湘南小山村,,從家人口中的一個個小故事里,我產(chǎn)生了對外婆的大致印象:一個會唱“七首長歌”的女人,一個心靈手巧的嘉禾女人,。
外婆小名叫翠翠,,出生在山清水秀的李家村。太外公家家境比較殷實,,外婆曾讀過兩年私塾,,之后又在兩個哥哥的教育下,學(xué)習(xí)四書五經(jīng)及小說故事,。她善納鞋底,,會做漂亮的女工,,會唱嘉禾民歌中的全部短歌和七首長歌,。
北有蘭花花,南有伴嫁歌,。嘉禾民歌又稱伴嫁歌,,分為長歌、短歌和耍歌?,F(xiàn)已收集整理的長歌有15首,,每首長達(dá)140句,絕大部分是述說婚姻悲劇,、感謝父母養(yǎng)育之恩和勸說父母不要干涉兒女婚姻自由,。如《十八年終羅四姐》《白碗白盞百花飛》,唱的都是婦女婚姻的不幸遭遇,,民間稱“七女姻緣”,。因婚嫁是喜慶之事,這類長歌在歌堂里很少有人唱,。
民間傳言:“會唱七首長歌的女人命不長,。”是的,,嘉禾1000多首伴嫁歌把封建婚姻制度及封建倫理中的父權(quán),、夫權(quán)、族權(quán),、神權(quán)給婦女婚姻生活造成的許多悲劇表現(xiàn)的淋漓盡致,,滿腔悲怨之情傾瀉得如泣如訴。而七首長歌對不幸婚姻的寫照,,更是令人們不禁為舊社會婦女的悲苦命運灑下同情的淚水,。
在我看來,會唱七首長歌的女人是非常聰明的,,一般是上過學(xué)的,,是記性比較好的,是多愁善感的。
在社會動蕩,、戰(zhàn)火紛飛的年代,,太外公家也只是守著幾畝薄田勉強(qiáng)維持生計。外婆有四姐妹,,她排行老三,,在太外公和哥哥、姐姐的愛護(hù)下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,。十多歲時,,恰是豆蔻年華,外婆已長得亭亭玉立,。在她住的村子里,,村前小溪上架著一座平橋,溪水清澈見底,,溪邊古柏成蔭,,是一個很好的洗衣場所。白天和小伙伴們浣衣時,,大家會哼唱《半升綠豆》《峨眉豆》等嘉禾民歌,。晚上,四姐妹做女工時,,也時常唱《銅錢歌》《娘喊女回》等嘉禾民歌,。就這樣唱著唱著,外婆成了村里伴嫁歌堂中的“歌頭”,。
又過了兩年,,最疼愛外婆的姐姐出嫁到了星溪楚江村。外婆的姐姐婚姻是幸福的,,算是門當(dāng)戶對,,兩口子知書達(dá)禮、相敬如賓,。這也讓外婆對婚姻有了許多向往,。
再過了一年多,外婆的二姐出嫁到了溪子頭,。外婆的二姐嫁得并不如意,,她的丈夫雖讀過幾年書,但個子矮小,、相貌平平,,而且性格古怪?;楹髢扇顺33臣?。一年后,,外婆的二姐被休,回了太外公家,??吹蕉愕脑庥觯馄艑ψ约旱幕橐鲇钟辛朔N種擔(dān)憂,。
1946年,,外婆在媒人巧舌如簧的撮合下,嫁到了平峰村,。外公雖說出生在大戶人家,,五個兄弟個個飽讀詩書,但是外公為人老實本分,,不太善于言辭,,做事也沒有什么主見,對外婆還有些不冷不熱,,婚姻一開始就出現(xiàn)了一些不和諧的因素,。平峰村的太外公去世后,,外公只分到一間東倒西歪的老堂屋,,并且在嫂子們閑言碎語的勸說下,把僅有的幾塊銀元也交給嫂子保管,。第二年夏天,,外婆生下了母親。坐月子時,,外婆還得煮飯,、炒菜。一天,,看到外公一上午也沒清理好豬圈里的稻草糞肥,,坐月子的外婆自己抄起工具,把稻草糞肥堆成堆,,再把豬圈打掃干凈,。后來外婆生病了,花光了家里的積蓄,,病情也沒有好轉(zhuǎn),。夜深人靜,外婆覺得自己的婚姻與“七個長歌”的故事是那么的相像,。
外公外婆偶爾吵架,,共同語言也更少了。床頭送藥時,,外婆也看到了外公嫌棄的眼神,。
第三年,外公、外婆離婚了,。
離婚后,,外婆向姐夫和妹夫借了一筆錢繼續(xù)治病,她想:如果病好了,,我一定要自己做主追求幸福的婚姻,。姐姐也安慰她:你一定會找到更好的男人。
在母親五歲那年,,外婆還是帶著遺憾離大家而去,。新中國成立后,婦女們得到解放,,人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,。到如今,整個嘉禾縣境內(nèi)會唱“七首長歌”的歌頭不知道還能否找出一兩個,。
來源:紅網(wǎng)嘉禾分站
作者:逸泉
編輯:唐麒斌
本文為嘉禾網(wǎng)原創(chuàng)文章,,轉(zhuǎn)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