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(dāng)前位置:

嘉禾抖糍粑

來源:?紅網(wǎng)嘉禾分站 作者:雷建軍 康俊珍 雷蕾 編輯:李婧宇 2024-12-23 11:35:38
—分享—

d8db15afc0ae791891344c6a1b55e9d0d384d4de1663060717361.jpg

835e4789cb5118a821ef61fa6838e50.jpg

打糍粑,做糍粑,,吃糍粑,,是湘南地區(qū)的民間習(xí)俗。抖糍粑的歷史來源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,,并在唐宋時期得到了進(jìn)一步的發(fā)展,。它不僅是傳統(tǒng)美食,也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(jié)晶,。在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,糍粑的制作與伍子胥有關(guān),,很多地方為了紀(jì)念他會在每年中秋節(jié)制作糍粑,在嘉禾,,抖糍粑的制作,,更多選擇是在春節(jié)前夕。

嘉禾抖糍粑與朝鮮族的“打糕”類似,,只不過使用的工具不一樣,。嘉禾的農(nóng)村里有一種高約50厘米、內(nèi)徑約30厘米的石臼,,也就是抖糯米糍粑的石槽,。與石臼配套的是兩頭粗、中間細(xì),,約一米五,、六長的雜木杵桿。這種石臼可以搗蕨根,,可以搗舂米,,當(dāng)然,主要作用是過年搗糍粑,。把糯米蒸熟成飯狀放進(jìn)石臼,,兩個壯漢一人一根木杵使勁舂(嘉禾話叫“抖”),一人按住糯米團(tuán),,另一人舉起木錘重重砸向糯米團(tuán),,“呯呯”的聲音,驚天動地,。兩人輪換,,邊轉(zhuǎn)邊打,并發(fā)出“嘿呀……”聲,。舂到糯米飯再也看不出飯粒,、不沾石臼不沾杵的程度,糍粑就“抖”好了,。這時,,手掌抹上茶油或熟蛋黃,把舂好的抖糍粑捏成一只只碗口大小三分厚的餅,,放置晾干,。為使抖糍粑保存時間更長,不產(chǎn)生霉變,,人們會將抖糍粑浸泡在稻草灰水中,,有講究的人家會泡在茶油里保存。

3df033773380bc6096d588d4404ba3e.jpg

抖糍粑在嘉禾有多種吃法,。有在搗好之際立刻吃的,,有將抖糍粑架在鐵板上烤著吃的,,有切成小塊炒紅糖吃的,也有切成一厘米見方的丁,,曬干后和油茶水泡著喝的,。這種小丁泡油茶的吃法是嘉禾人最喜好的吃法,嘉禾油茶作為嘉禾傳統(tǒng)美食,,抖糍粑制成的小丁是其中最重要的食材,,在茶水中浸泡過的抖糍粑入口綿軟,清脆柔滑,,油而不膩,,口味甚好,。

抖糍粑不僅是一種美食,,還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意義。抖?糍粑的黏結(jié)成團(tuán),,喻示著有緣,、喜慶、吉祥和團(tuán)圓,,逢年過節(jié),,走親訪友,不管是作為禮物還是待客美食都十分合適,。

掃碼收聽

8704b5427926b0a211a0c918d12b054f056f71561663060716981.png


嘉禾人民廣播電臺,,嘉禾人自己的廣播電臺!

在嘉禾就聽FM101.6

制作:雷建軍 康俊珍 雷蕾

來源:?紅網(wǎng)嘉禾分站

作者:雷建軍 康俊珍 雷蕾

編輯:李婧宇

本文鏈接:http://qf15.com/content/646856/67/14567197.html

閱讀下一篇

返回嘉禾網(wǎng)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