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

長征精神的藝術(shù)展現(xiàn)

來源:嘉禾網(wǎng) 作者:鄒平元 編輯:鄧和明 2016-10-20 15:46:22
—分享—

副標題:-----毛澤東長征詩詞的精神內(nèi)涵賞析

  □ 鄒平元

  今年是中國工農(nóng)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。80年前,,中國工農(nóng)紅軍歷時兩年,,行程二萬五千里,完成了人類歷史上一次偉大壯舉,,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英雄史詩,,在中國革命史上被稱為“長征”。

  長征是中國革命從困境走向勝利的偉大轉(zhuǎn)折,,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,。紅軍長征不僅創(chuàng)造了可歌可泣的戰(zhàn)爭史詩,而且譜寫了豪情萬丈的精神史詩,,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,。長征精神,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,,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,,堅信正義事業(yè)必然勝利的精神;就是為了救國救民,,不怕任何艱難險阻,,不惜犧牲一切的精神;就是堅持獨立自主,、實事求是,,一切從實際出發(fā)的精神;就是顧全大局,、嚴守紀律,、緊密團結(jié)的精神;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,,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,、患難與共,、艱苦奮斗的精神。長征精神,,是中國共產(chǎn)黨人和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,,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,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(xiàn),。

  紅軍長征,,是人類軍事史上一幅無比絢麗的宏偉畫卷,是一部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,,是人類歷史舞臺上最為輝煌,、最為悲壯、最為光彩照人的一幕,。作為長征的親身參與者和直接領(lǐng)導者,,被稱為“政治家詩人”的毛澤東,以其自身的真切感受,、宏闊的革命視野以及深厚的藝術(shù)功底,,用詩意的文字將這段歷史直錄下來,創(chuàng)作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長征詩詞,。主要包括《十六字令三首》,、《憶秦娥•婁山關(guān)》、《清平樂·六盤山》,、《七律·長征》,、《念奴嬌·昆侖》、《六言詩·給彭德懷同志》,、《沁園春·雪》,。這些詩詞是長征這一偉大勝利的光輝紀錄和長征精神的完美體現(xiàn)。

  一 ,、壯志凌云,,“倒海翻江卷巨瀾”

  開始于1934年10月的紅軍長征是中央紅軍的一次大轉(zhuǎn)移,也是中國革命的一次大轉(zhuǎn)折,。在兩萬五千里的艱難行程中,,山,,是紅軍經(jīng)歷的重要途徑,,也是紅軍必須征服的首要難關(guān)。山,,也成為毛澤東長征組詩的第一要素,,是詩人描寫的對象,也是詩人創(chuàng)作的靈感,。

  山,,快馬加鞭未下鞍,。驚回首,離天三尺三,。

  山,,倒海翻江卷巨瀾。奔騰急,,萬馬戰(zhàn)猶酣,。

  山,刺破青天鍔未殘,。天欲墮,,賴以拄其間。

  《十六字令三首》積累了長征途中毛澤東對山的記憶,、對山的感悟,,他把客觀現(xiàn)實的山和主觀理想的山融為一體,客觀現(xiàn)實的山是困難,、是障礙,,主觀理想的山是雄偉挺拔的紅軍群體、是永不言敗的凌云壯志,。三首小令,,記錄了紅軍在湘桂黔崇山峻嶺的艱難轉(zhuǎn)戰(zhàn)以及面對困難、戰(zhàn)勝困難的令人驚心動魄之景,。“倒海翻江卷巨瀾”,,“刺破青天鍔未殘”。詩人在這里更是通過對山的描寫,,展現(xiàn)出紅軍不畏艱險,、一往無前、堅忍不拔的英雄氣概,。

  二,、 豪情滿懷,“而今邁步從頭越”

  1935年1月,,紅軍強渡烏江,,占領(lǐng)遵義。黨中央在遵義召開了著名的“遵義會議”,,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央和紅軍的領(lǐng)導地位,。1935年2月,重新回到領(lǐng)導崗位的毛澤東,,指揮中央紅軍取得婁山關(guān)戰(zhàn)役勝利,,成為長征以來最大的勝利。戰(zhàn)斗結(jié)束,,時值夕陽西下,,毛澤東登上婁山關(guān)的山頂,,望著硝煙未散盡的戰(zhàn)場,感慨萬千,,寫下了充

  戰(zhàn)斗豪情的《憶秦娥·婁山關(guān)》,。

  西風烈,長空雁叫霜晨月,。霜晨月,,馬蹄聲碎,喇叭聲咽,。

  雄關(guān)漫道真如鐵,,而今邁步從頭越。從頭越,,蒼山如海,,殘陽如血。

  “蒼山如海”,,“殘陽如血”,,充滿了悲壯意味,表現(xiàn)出毛澤東對未來之路依然充滿艱辛的感慨,。婁山關(guān)的勝利,,是萬里長征新的歷史階段的一個起點,在前進的道路上還有更多的艱難險阻,。然而,,英勇的紅軍并沒有也不會被那些雄關(guān)險隘、驚濤駭浪般的險山惡水所嚇倒,,而是以大無畏的革命正氣與天斗,、與地斗、與敵人斗,,以堅定的革命信念向著既定的長征目標英勇奮進,。“雄關(guān)漫道真如鐵,而今邁步從頭越,。”這是戰(zhàn)斗勝利之后的豪邁之情,展示出了紅軍藐視困難,,敢于勝利的勇氣和信心。

  三,、 信念堅定,,“不到長城非好漢”

  1935年10月,毛澤東率領(lǐng)中央紅軍翻越長征中的最后一座高山——六盤山,,沖破了敵人的最后一道防線,。登臨海拔三千多米的六盤山主峰,,毛澤東心潮澎湃,。南飛的雁群,,激發(fā)出毛澤東無限深厚的思想情感,令詩人遐想不已,,于是《清平樂·六盤山》就誕生了,。

  天高云淡,望斷南飛雁,。不到長城非好漢,,屈指行程二萬。

  六盤山上高峰,,紅旗漫卷西風,。今日長纓在手,何時縛住蒼龍?

  這首詞意境優(yōu)美,,詩情濃郁,,雖沒有馬踏冷霜晨、號涸嘯西風的情景,,卻注入了開朗壯闊的氣勢藍圖,,洋溢著革命必勝的自豪感和自信心。斷雁西風,,漫卷紅旗,,長纓擒龍,一種大無畏躍然紙上,。一句“不到長城非好漢”,,豪邁超越,體現(xiàn)了中華民族不折不撓,、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,,體現(xiàn)了共產(chǎn)黨人徹底革命的堅強決心和必勝信念,展現(xiàn)出紅軍英勇頑強的革命氣概,。而“今日長纓在手,,何時縛住蒼龍?”則表達了紅軍戰(zhàn)士北上抗日的堅強信心和奪取全國勝利的必勝信念,成為“打倒蔣介石,、解放全中國”的序曲,。

  四、 樂觀從容,,“萬水千山只等閑”

  紅軍不怕遠征難,,萬水千山只等閑。

  五嶺逶迤騰細浪,,烏蒙磅礴走泥丸,。

  金沙水拍云崖暖,大渡橋橫鐵索寒,。

  更喜岷山千里雪,,三軍過后盡開顏,。

  這首膾炙人口的《七律·長征》,是毛澤東長征組詩中唯一一首律詩,,是對紅軍長征史是帶總結(jié)性的描述,。它把兩萬五千里的萬水千山串在一起,回顧了紅軍長征的歷程,,歌頌了長征的偉大壯舉,,既是長征輝煌的史詩,也是紅軍長征精神的贊歌,。

  紅軍長征歷經(jīng)了千難萬苦,,橫渡中國最長、最深,、最危險的江河,,越過中國最高和最險峻的山口,長征之難是前所未有的,。毛澤東說過:“十二個月光陰中間,,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,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,,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”,。一句“紅軍不怕遠征難,萬水千山只等閑,。”傳神地展示了紅軍的樂觀心態(tài)和英雄氣概,,揭示了紅軍將士的精神面貌、精神世界,。他們那種“不怕”和“等閑”的精神,,實質(zhì)上是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(xiàn) 。“更喜岷山千里雪,,三軍過后盡開顏”,,概括了紅軍克服困難后的喜悅神情,是對紅軍將士特別能吃苦,、特別能戰(zhàn)斗,、特別能犧牲、特別具有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真實寫照,。

  五,、 理想崇高,“太平世界”共“涼熱”

  昆侖山是我國最大的山脈之一,。1935年10月,,在中央紅軍長征即將到達陜北之際,毛澤東登上岷山峰頂,遠望青海一帶蒼茫的昆侖山脈,,不禁詩興大發(fā),,吟成了大氣磅礴寫春秋的詩篇《念奴嬌·昆侖》。

  橫空出世,,莽昆侖,閱盡人間春色,。飛起玉龍三百萬,,攪得周天寒徹。夏日消溶,,江河橫溢,,人或為魚鱉。千秋功罪,,誰人曾與評說?

  而今我謂昆侖:不要這高,,不要這多雪。安得倚天抽寶劍,,把汝裁為三截?一截遺歐,,一截贈美,一截還東國,。太平世界,,環(huán)球同此涼熱。

  詩人把自然的昆侖與人類的歷史盛衰聯(lián)系起來,,使得昆侖不僅與人類的歷史命運相關(guān),,而且賦予了昆侖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意蘊。同時,,毛澤東把昆侖山作為歷史文化的象征,,以氣吞“六合”的氣概,聲震寰宇的威勢對昆侖山發(fā)話要改造這高寒多雪的舊貌,;然后“把汝裁為三截?一截遺歐,,一截贈美,一截還東國,。”希望這種文化能讓世界共享,,實現(xiàn)“太平世界,環(huán)球同此凉熱”,。這是多么宏偉的氣魄,,多么高曠的襟懷,多么豪邁的愿望!該詩表達了毛澤東及其中國共產(chǎn)黨人的無產(chǎn)階級世界觀和改造人類社會,,實現(xiàn)共產(chǎn)主義世界大同的革命理想,,成為“主題思想是反對帝國主義”的吶喊曲。

  六、 戰(zhàn)友情深,,“橫刀立馬”頌將軍

  長征的勝利是紅軍的勝利,。長征途中,紅軍將士顧全大局,、團結(jié)奮戰(zhàn),,堅持黨的絕對領(lǐng)導,牢固樹立黨指揮槍的原則,,煥發(fā)出堅強的意志和無窮的力量,。

  1935年10月,毛澤東和彭德懷率領(lǐng)紅軍陜甘支隊到達陜北蘇區(qū)的吳起鎮(zhèn),。為擺脫敵軍的追堵,,彭德懷指揮紅軍,給與了敵人以沉重的打擊,,取得了中央紅軍長征途中最后一戰(zhàn)的勝利,。毛澤東獲悉捷報后,非常高興,,當即揮毫成詩:“山高路遠坑深,,大軍縱橫馳奔。誰敢橫刀立馬?唯我彭大將軍!”彭德懷看到此詩后,,曾將“彭大將軍”改為“英勇紅軍”,。不論是“彭大將軍”還是“英勇紅軍”,這首詩無疑是寫給紅軍將士的一首贊歌,,是紅軍將士不畏艱難,,英勇殺敵的真實寫照,飽含著詩人對廣大紅軍將士充滿信賴,、自豪的無限深情,。

  七、 人民至上,,“風流人物”看今朝

  長征的勝利是人民的勝利,。毛澤東同志指出:“戰(zhàn)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,存在于民眾之中,。”毛澤東同志還強調(diào):“革命戰(zhàn)爭是群眾的戰(zhàn)爭,,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(zhàn)爭,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(zhàn)爭,。”長征途中,,面對強大的敵人、惡劣的環(huán)境,,紅軍將士從來沒有忘記黨的根本宗旨,,時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,,堅持相信群眾、動員群眾,、依靠群眾,,使人民群眾成為革命勝利的源泉。

  1936年2月,,毛澤東率領(lǐng)剛剛結(jié)束長征的中央紅軍,,準備東征上抗日前線,在陜北清澗縣袁家溝,,望著白雪皚皚的秦晉高原,,充滿著民族自豪感,感嘆著人民的力量,。一首《沁園春·雪》,,成為毛澤東詩詞中的千古絕唱,。“數(shù)風流人物,,還看今朝。”這一驚天之語,,發(fā)出了超越歷史的宣言,,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壯志,宣告只有無產(chǎn)階級才是這個國家未來真正的英雄和主人,。這既是作者的偉大抱負和壯麗豪情的真實表白,,也是作者對以中國共產(chǎn)黨人為代表的廣大無產(chǎn)階級勞苦大眾的熱情謳歌。

  長征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,,毛澤東的長征詩詞,,蘊含著長征精神的深刻內(nèi)涵,是長征精神的藝術(shù)展現(xiàn),。從毛澤東的長征詩詞里,,我們?nèi)匀豢梢杂|摸到80年前那個時代的脈搏和熱力,感悟到長征精神的崇高和力量,。“人間正道是滄桑”,。歲月易老,精神永存,,歷經(jīng)滄桑巨變,、秉承長征精神的中國共產(chǎn)黨,在領(lǐng)導全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,、實現(xiàn)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“中國夢”的新長征中,,一定會創(chuàng)造出新的輝煌。

來源:嘉禾網(wǎng)

作者:鄒平元

編輯:鄧和明

閱讀下一篇

返回嘉禾網(wǎng)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