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 王瓊華
王軍杰先生讓我為他即將付梓的新攝影集寫幾句話,。還好,,他拍的是嘉禾鑄造。這是我家鄉(xiāng)的一張名片,。
好些年前,,我隨團到嘉禾采風,。有友人逛罷鑄造車間后說,現(xiàn)代社會了,,鑄造也該是一種落后的產業(yè),。我當即說:沒鑄造,,哪來中國航母?沒鑄造,哪來每個家庭都離不開的生活物件呢?言下之意,,歷史與傳統(tǒng)并不意味著它陳舊,、它落后。要知道,,鑄造乃制造之母,。這些年,嘉禾鑄造已經風風光光走進了一個嶄新的時代,,幾百家的鑄造企業(yè),,幾十萬名的鑄造產業(yè)工人,他們懷揣“中國夢”,,用勤勞的雙手演繹出新一輪春天的故事,。王軍杰這本攝影集就是一本嘉禾鑄造業(yè)第二季的青春記憶。年產鑄件產品50多萬噸,,30幾個億的產值,,這兩個數字鮮活地驗證了鑄造業(yè)已經成為了嘉禾經濟發(fā)展不可或缺的原動力。在我眼里,,鑄造還是嘉禾一個與生俱來的文化符號,。或有人會說,,這與文化有關嗎?在公元前513年,,中國鑄造出了世界上最早見文字記載的鑄鐵件——“晉國鑄鼎”。我讀小學時,,便知道咱中國有司母戊方鼎這么一件大寶貝,。它是商朝鑄造出來的,早已被視為中國古代鑄造業(yè)的代表作品,。鑄造工藝的產生,,不僅鑄造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勞動工具,也豐富了農耕文化的內涵,。農耕文化一大特點,,就是使用大量的勞動工具。鑄造業(yè)的進步,,也是農耕文化不斷進化的一個標志,。在清人李元度重修《南岳志》時,曾引用了《湘衡稽古》中的一段話:“相傳炎帝之世,,天降嘉禾,,帝拾之以教耕,以其地禾倉,。”為此,,嘉禾之初稱“禾倉堡”,。禾倉,即谷倉,,也就是天下糧倉,。這塊土地之所以能成為天下一處“禾倉堡”,相信與鑄造業(yè)的發(fā)展也是密不可分的,。而今,,嘉禾的傳統(tǒng)鑄造,又在現(xiàn)代工業(yè)史上揮就了神來一筆,。中國,,乃至世界很多新技術的成功運用,嘉禾鑄造業(yè)都為這做出了巨大貢獻,。包括高鐵這張中國高科技名片上,,嘉禾鑄造也在上面刻進了的烙印。嘉禾人憑著自己的智慧和膽識,,已經把傳統(tǒng)工藝融入到了工業(yè)現(xiàn)代化的進程中,。可以說它是傳統(tǒng)農耕文化向現(xiàn)代工業(yè)文明轉軌的一個重要標志,。所以,,王軍杰先生出版這么一本攝影集是非常有意義的。最起碼一點,,它證明我們嘉禾這個“江南鑄都”的符號是名符其實的,是充滿憧憬的,。
翻完這本攝影集,,我突然意識到,它是王軍杰用文化,、用藝術,、用眼光、用恒心與責任感鑄造而成的,。有些人通過攝影來表達個人情緒,,有些人通過攝影來闡述他的內心,也有些人通過攝影來描述自己的童話與夢想,。王軍杰先生則把鏡頭對準了鑄造,。黑色的車間、黑色的砂子,、黑色的焦炭,、黑色的鐵塊,還有黑黝黝分不清是衣服還是臉的鑄造師傅;紅彤彤的爐火,、紅彤彤的鋼水和被爐火照亮得紅彤彤的臉龐,,還有鑄造師傅們火一樣的性格,、火一樣的熱忱與博大的胸懷,這些元素的疊加與融通,,合成了一幅幅讓人激動的生活與勞動場景,。這些普通人物用汗水、熱血和智慧,,譜寫出了一曲新的鑄造之歌!正如王軍杰所說,,看到這一切他就想按下快門。他在為“江南鑄都”留下記憶,,記錄它的成長,,更是發(fā)掘和豐富了“江南鑄都”的文化內涵。
當我合上這本影集時,,心里又怦然一動:人生不僅能鑄造出物件,,也能鑄造出自己的審美觀和文化理想!
來源:嘉禾網
作者:王瓊華
編輯:鄧和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