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田大塘頭,家家織日頭(斗笠);
田心龍架窩,家家挖炭哥;
大屋地水口溪,,家家背魚簍,。
這是過去在我家鄉(xiāng)廣為流傳的順口溜。其意:與我村相鄰是田心、大屋地兩個大村子,我村山田(原名鸞林)前面有口大水塘,過去在嘉禾范圍,,獨有我村人會織斗笠,而且織斗笠的人越來越多;田心村(原名寶池)后龍山原來有煤挖,,只要幾米深就可以掏到煤,,住在后村的很多人家,,都挖過煤炭;大屋地村(原名翠峰)地勢低洼,多條溪水流過他村前,,他村里捉魚的人較多,。
據(jù)說我村人織斗笠的歷史將近有300年了,但真正的編織高峰還是在“文革”期間,。在我家,,其實好幾代人都沒織過斗笠,也是文化大革命時期把我?guī)нM了這個行業(yè),。我15歲在家務農(nóng)時,,看見村子里織斗笠的人越來越多,當時一頂斗笠可以賣6角左右,,一般熟練的人一天可織2頂以上,。當時生產(chǎn)隊出工的報酬,年終結(jié)算時每個“工”(男全勞力出集體工一天為一個“工”,,婦女和老少者按半個或半個以下記工)頂多也是3角多,,有些生產(chǎn)隊還未超過2角錢,固然我也隨大流,,開始學織斗笠,,而且很快達到熟練程度。
當年我織過三種斗笠,,一是普通16皮篾的斗笠;二是加大的18皮篾的斗笠;三是供夏天遮太陽用的平頂小斗笠,。斗笠看似簡單,也要經(jīng)過好幾道加工流程,,竹子買回后先按各部位尺寸下料,,然后破竹、破篾,、刮皮,,再編織,一頂普通斗笠(雙面)需要132皮篾才能編成;最后布好粽竹葉,,再進行壓頂,、鎖邊、扎頂?shù)裙ば?。由于織斗笠的人多了,,附近山林的竹子供不應求,當年為了找南竹,,我跟著大人們走遍了肖家、行廊的很多山頭,,還到南嶺山的三百屯去挑過南竹,,后來很多的南竹還是來自東岸河灘邊(鐘水河上游藍山,、江永一代放排漂下的南竹)。
“孤舟蓑笠翁,,獨釣寒江雪,。”
“青箬笠,綠蓑衣,,斜風細雨不須歸,。”
這是唐代柳宗元在《江雪》和張志和在《魚歌子》分別描寫斗笠、蓑衣的詩句,??梢娮怨乓詠恚敷液退蛞率寝r(nóng)家出行,、干活必備的用具,。在上個世紀六、七十年代(生產(chǎn)隊時期),,一戶農(nóng)家可能難有一件體面的衣裳,,但不能沒有幾頂舒適的斗笠(每人一頂),所以當時斗笠市場需求量大,,我村編織斗笠的人也自然越來越多,。當然剛開始時,公社干部怕我村織斗笠而影響集體生產(chǎn),,以“割資本主義尾巴”為由,,實行高壓限制,家鄉(xiāng)人只好采取“大人不織小孩織;白天不織晚上織;樓下不織樓上織,。”的對策,,最后還是無法控制山田村“全民皆兵”編織斗笠的“浪潮”。全村的男全勞力除了應付農(nóng)活外,,家家戶戶(除“五保”戶)都是男女老少齊上陣;整個村子村頭巷尾,、房前屋后、里里外外到處可見編織斗笠的人,,真不愧為湘南“斗笠之鄉(xiāng)”了,。
編織斗笠雖然不算什么技術(shù)活,但當時在別的村子還極少有人織,,偶爾有,,也是屬我村出嫁女之從業(yè)。無論在何地,、何村編織的斗笠,,人們還是習慣于稱“山田斗笠”,“山田斗笠”已成為當時嘉禾人慣用的一個俗語了,。
每逢趕鬧子,,我村子的人,,成群結(jié)隊挑著斗笠往圩場上走。那時我只到行廊圩和普滿圩賣過兩次斗笠,,之后都是交給我父親跳去賣,。為了想賣個好價錢,許多人還挑著斗笠步行到較遠的陶嶺,、飛仙,、六合、浩塘,、方元等圩場去賣,。凡是市場上沒賣完的斗笠還可再賣給供銷社,當年供銷社大約4角5分左右收購斗笠,,收購之后運往外地去銷,。由此可見,我村的斗笠不僅銷售本縣,,而且已銷往外縣的很多地方,,也就是說家鄉(xiāng)的“山田斗笠”,曾經(jīng)為農(nóng)耕時代的民眾(尤其人民公社大辦農(nóng)業(yè)時期的集體生產(chǎn))有過巨大的貢獻,。80年代初,,家鄉(xiāng)的“山田斗笠”還曾經(jīng)在《湖南日報》頭版做過專題報道。
自80年代農(nóng)村實行聯(lián)產(chǎn)承包責任制之后,,再沒有大批人集體出工了,,農(nóng)民出工自由、自主,,不須大雨天戴上斗笠蓑衣到田間地頭干活,。特別是隨著時代的發(fā)展以及農(nóng)村產(chǎn)業(yè)結(jié)構(gòu)的不斷轉(zhuǎn)變,現(xiàn)在社會上使用斗笠的人越來越少了,,我村編織斗笠的人也隨之減少(據(jù)查現(xiàn)在只剩幾戶留守老人還在織),,恐怕過些年代也會慢慢消失,到若干年之后,,我村的后人也許不知道山田曾是“斗笠之鄉(xiāng)”的歷史了,。
——斗笠這種古老的檔雨遮陽的器具,現(xiàn)在似乎是過時了,,但在山村仍然隨處可見,,尤其是在一些旅游勝地,斗笠將作為一種既實用又美觀的工藝品來出售,。為了想考究家鄉(xiāng)斗笠之歷史,,挖掘這項極其普通的民間工藝,幾天前,我特邀請嘉禾縣文聯(lián)主席尹振亮同志到我的家鄉(xiāng)考察,,走訪了好幾家斗笠編織戶,。據(jù)留守老人介紹:“早在清末時期,,我村的李運發(fā)在郴州開過斗笠店;民國初又有李學仲,、李太成、李孝成等人在郴州裕后街開店織過斗笠;1955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時,,縣里有位姓尹的干部下到我村指導,,成立過‘山田竹技生產(chǎn)合作社(后來并社遷至石橋)’;……‘文革’前后,我村曾有幾批年輕人,,分別到郴縣和桂陽多處的供銷社加工過斗笠,。……現(xiàn)在雖然使用斗笠的人少了,但仍還有外地 人來我村收購斗笠(每頂16元)”,。尹主席考察之后說:“山田斗笠歷史悠久,,值得追溯與傳承,希望能打造出一個鄉(xiāng)土斗笠文化,。”
——“昨日草枯今日青,,羈人又動故鄉(xiāng)情。”走出家鄉(xiāng)40多年了,,但少年時期曾經(jīng)在家鄉(xiāng)編織斗笠的那段經(jīng)歷,,無法在我的記憶中抹去。讓我重新返回幾十年前,,傾情地朗誦中國作家協(xié)會王宜振先生那首《斗笠》的詩歌,,再一次深深感受故鄉(xiāng)之情和父母之恩吧!
孩子,戴上這頂斗笠吧,,
你便把故鄉(xiāng)戴在頭頂,。
走到哪里,你都是故鄉(xiāng)的一朵蘑菇,,
娘在夢里也能看見你不斜的身影,。
孩子,戴上這頂斗笠吧,,
斗笠里有我編進的鳥鳴,。
走到哪里,你都能聽到來自故鄉(xiāng)的聲音,,
靜靜的夜晚,,鳥鳴會滑進你的夢境。
孩子,,戴上這頂斗笠吧,,
讓這片故鄉(xiāng)的熱土靠近你的心胸。
走到哪里,,你都能采到來自故鄉(xiāng)的溫暖,,
即使寒流侵襲的冬夜,,你也會感到春意融融。
孩子,,戴上這頂斗笠吧,,
讓這朵故鄉(xiāng)的花兒伴你在鬧市穿行。
走到哪里,,你都能聞到故鄉(xiāng)的芬芳,,
讓這泥土的芳香拍打城里的每扇窗欞。
孩子,,戴上這頂斗笠吧,,
你便把一輪月亮戴在頭頂。
孩子,,它可是娘心尖的一點亮呀,,
讓它亮在你的頭頂,成為一盞不息的燈,。
來源:嘉禾網(wǎng)
作者:李日輝
編輯:鄧和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