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小的時候,鄉(xiāng)愁是枚小小的郵票,,我在這頭,,母親在那頭。”這是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所寫的《鄉(xiāng)愁》中的一段,。他流露了詩人長期在外的思鄉(xiāng)情愫和淡淡哀愁,。這也許是絕大多數(shù)臺灣同胞的共同心聲吧!“兩岸為什么不合并?”這是從一個稚嫩的小孩口中說出來的話?;卮疬@個問題,,可要追溯到甲午戰(zhàn)爭時期。
1894年,,日本蓄意挑起中日戰(zhàn)爭,。這一年為農歷甲午年,史稱“甲午戰(zhàn)爭”,。1895年,,日軍攻陷遼東半島和北洋海軍基地威海衛(wèi),中國戰(zhàn)敗,。被迫簽訂《馬關條約》,。條約規(guī)定:中國割讓遼東半島、臺灣和澎湖列島給日本,。二戰(zhàn)后,,臺灣歸國民政府管理。由于歷史原因,,再加上美國的干涉及一些臺獨勢力從中作梗,,致使臺灣到現(xiàn)在也沒有回歸祖國的懷抱。我雖然生長在南方,,但還是感到臺灣很遙遠,,這個不是距離上的遠,而是心靈上的遠,。
“海上生明月,,天涯共此時,。”一個孩子離家在外思念母親,而母親也在家苦苦等待孩子的歸來,。同一輪月光,,同一樣的心愿。兩岸本是同根生,,心相連,,情相系,何不讓大家一起來創(chuàng)造臺灣與大陸和睦相處的機會呢?我一直堅信著臺灣同胞與我們的夢想是一樣的,,同有著一個讓祖國統(tǒng)一的夢,。然而,我們怎樣才能讓兩岸統(tǒng)一的夢想得以實現(xiàn)呢?我覺得除了有“兩岸同心”的思想基礎之外,,還要我們有同一的行動,。兩岸的青少年可以開展一些文化交流活動和旅游觀光活動;兩岸還可以直接進行通信、通航,、通商;兩岸還要共同抵御外敵入侵,,攜手維護釣魚島的主權;還要讓大陸與臺灣的人們多接觸;可以向臺灣賣一些石油、煤炭,、特產,,也可以讓臺灣的小朋友看大陸的動畫片,玩大陸的玩具,,聽大陸的演唱會,。。,。
近期,,我無意中在網上看到爸爸的一個在臺灣的學生寫的留言:“一樣的年輕人,我們有著一樣的語言,,我們有著一樣的激情,,我們有著一樣的理想,那就是對祖國美好未來的憧憬,,是對祖國日益強大的祝福,,是對祖國給予自己幸福生活的感恩。”讀完這句話,,我頓時感到——臺灣已不再遙遠,。
嘉禾五中初77班 羅殊睿 (指導老師廖華英)
聯(lián)系電話18711556988
來源:嘉禾網
作者:羅殊睿
編輯:鄧和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