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禾民歌的開拓者——郭求知
春節(jié)前夕,,一位湘潭女子離開嘉禾33年后,,又來到了她曾經(jīng)眷念的這塊熱土,聽了老人對嘉禾民歌的摯愛之情,,作為嘉禾民歌的傳承傳播者,,我內(nèi)心猶如灌滿了鉛,既愧疚又遺憾,。
郭求知老師的事跡早有所聞,,她既是嘉禾民歌的開拓者,又是嘉禾民歌的真正傳承人,,她前后在嘉禾辛勤耕耘了27年,,走訪了360多個村莊,共搜集整理嘉禾民歌1300多首,。如今這些散落在鄉(xiāng)村里的嘉禾民歌,,被列入省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名錄。春節(jié)過后,,年過八旬郭求知老人,,還興致勃勃地告訴我說:為了更好地傳承和光大嘉禾民歌,她在湘潭已自己申請成立了“嘉禾民歌研究所”,,她要在有生之年,給嘉禾民歌再添一把“柴火”,,注入新的活力,。
“16歲那年,一個偶然的機會,,我‘掉’進了歌鄉(xiāng)”
“16歲那年,,一個偶然的機會,我‘掉’進了嘉禾這個民歌之鄉(xiāng),。”在與郭求知老師的交談之中,,她詼諧調(diào)侃地說道。
確實,,1951年初,,郭求知初中畢業(yè)后就進了原湘潭縣文工團,成了一名文藝小兵,。1952年7月,,該縣文工團經(jīng)過省文工團整編后,為充實農(nóng)村,、邊遠山區(qū)的文化工作,,16歲的郭求知被分配到嘉禾縣文化館工作,。
來到嘉禾,郭求知如魚獲水,,每天都“浸泡”在嘉禾民歌的“歌海”里,。縣文化館里,,各位同事每天都哼著一首首的嘉禾民歌,。性格外向、求知若渴的郭求知老師,,如獲至寶,,每天堅持用心聽,用手記,,纏著同事們給她講解歌詞大意和民歌的發(fā)聲……幾個月過后,,她便從內(nèi)心里愛上了嘉禾民歌。
1953年,,她負責嘉禾縣城郊文家橋村工作點的工作,,出于對民間文學的熱愛,以及對嘉禾民歌的鐘情,,搜集嘉禾民歌工作成了她生活的全部,。
在一次跟文家橋村村民聊天時,郭求知發(fā)現(xiàn)該村的婦女主任李玉英是位唱民歌的好手,。于是,,她向李玉英說出了自己的想法,想組織村里會唱民歌的人在一起唱一唱,。
“第一次,,她喊了50歲到70歲的幾位老人,剛開始他們不敢唱,,認為那些都是舊社會的糟粕,。”郭求知通過做工作,終于在李玉英唱開后,,其他人才跟著唱了起來,。
接下來幾天,她每天一大早就卷起褲腿,,走到村里去,,把村里的青年、婦女,、老人都組織起來,,要老中青三代人輪番唱民歌,她坐在一旁,,一邊聽一邊記,,儼然一位小學生,。那次,她搜集整理了20多首原生態(tài)的嘉禾民歌,。
“嘉禾話十米不同音,,很難聽懂,我就找人當翻譯”
唱民歌的人找到了,,但語言成了郭求知老師與嘉禾村民之間交流的最大障礙,。
“嘉禾民歌一曲多詞,表現(xiàn)冗長,,而且都是用土話唱,,當時一句也聽不懂。還鬧出來不少的笑話……”說起剛開始搜集嘉禾民歌時的情景,,郭老師又忍不住爽朗地笑了起來,。
為此,郭求知老師特意找到當?shù)匦W教師李淑芳請教,,之后每次她到村里走訪,,李淑芳就是她的貼身翻譯。
期間,,她先跟李淑芳學習一些土話,,將原汁原味的土話民歌學過來,再唱給李淑芳翻譯,,還要解釋每首民歌表達的意思,。有幸的是,李淑芳老師也是位民歌手,,對嘉禾民歌——伴嫁歌非常熱愛,。所以,每次郭求知約李淑芳到村民家中聽民歌,,李老師都隨同,給她提供了很多的方便,。
在嘉禾聽歌手們唱歌,,有這樣一種習俗:唱歌前,主人總會先在桌子上備上3樣東西:一碗大碗茶,、一份腌蘿卜皮還有一大塊紅糖,。沒有這些東西,歌手是不會唱的,。這也叫坐歌堂,。
“由于民歌曲調(diào)悠長,每唱完一段,,唱歌的老人就要歇一歇,,喝一口茶,,嚼一塊蘿卜皮,再掰一口紅糖吃,。”在這個間歇,,李淑芳便把剛唱的民歌一句句翻譯給郭求知,有時因為歌譜記錄不準,,她們要往返七八次才能完整記錄一首民歌,。就這樣一次又一次,一村又一村,,郭求知大量搜集到了嘉禾民歌伴嫁歌,、伴嫁舞的第一手資料。
嘉禾原來與她同事的曾詳昌,、李萬杰等人說:“郭老那時在嘉禾收集整理民歌確實付出了很多,,每年的春節(jié)基本上都是在演出活動中度過,記得在她結(jié)婚后的第二天,,正是春節(jié)期間,,縣里要組織文藝宣傳隊下鄉(xiāng)給農(nóng)民慰問演出,她二話沒說,,放棄休假,,帶領(lǐng)文藝宣傳隊一深入到各地去演出……”
嘉禾民歌最長的有100多句,最短的只有兩三句,。為搜集好這些長歌,,郭求知更是吃盡了苦頭。
“這7首長歌一共606句,,其中《梁祝歌》最長,,有168句,要一個半小時才能唱完,。”郭求知說,,在嘉禾有這樣一個傳說,找不到一個能把這7首長歌唱完的人,,即便唱得完,,那個唱歌的人也會莫名死去,但那時再不抓緊搜集,,這7首長歌就真的要失傳了,。
1957年3月,郭求知和中央音樂研究所普查團的劉蔭揚,,音樂人徐伯陽(徐悲鴻的兒子),,中國歌劇舞劇院的梁克祥一起,繼續(xù)對嘉禾民歌的7首長歌進行整理,,每首長歌都要逐字逐句的搞懂,。
“那時徐伯陽帶了錄音機,,我只需要負責記歌詞,樂譜可以回去反復聽,,這樣省了不少時間,,但也花了一個多月,找了50多個村民,,才將這7首長歌搜集完,。”現(xiàn)在保留下來,最為完整的嘉禾民歌長歌,,就是郭求知等人當時搜集的,。
筆者在郭求知翻印的由中國音樂研究所編的《湖南音樂普查報告》一書中看到,該書收錄了就收錄了嘉禾民歌中的7首長歌,。
“嘉禾民歌在世界級大賽上連續(xù)獲獎,,我很高興也很自豪”
從1952年郭求知深入嘉禾鄉(xiāng)村搜集民歌,到1979年從嘉禾調(diào)回湘潭,,在這27年里,,由她搜集記錄的嘉禾民歌有1300多首,許多搜集的嘉禾民歌在各種匯演,、音樂會上屢屢獲獎,。
1956年,郭求知組織嘉禾民歌手參加湖南省農(nóng)村群眾文藝觀摩會演,,所演唱的《娥眉豆》,、《日頭出來曬楊家》、《八看姐的美》,、《我姐生得白如銀》,、《耍歌好唱口難開》和伴嫁舞全套全部獲獎。
“那次觀摩會演后,,嘉禾民歌在省里有了名氣,,許多藝人、學者專程到嘉禾學習,。”現(xiàn)在由郭求知第一手搜集的《半升綠豆》,、《娥眉豆》、《日頭出來曬楊家》等嘉禾民歌已經(jīng)成了經(jīng)典傳唱曲目,。
2011年11月在云南昆明舉行的世界民歌大賽中,《日頭出來曬楊家》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;2012年7月5日,,在美國舉行的第七屆世界合唱比賽上,,經(jīng)湖南省知青藝術(shù)合唱團的精心編排和演唱,嘉禾民歌《日頭出來曬楊家》,,又榮獲銀獎,。
“每次聽到別人演唱我搜集的嘉禾民歌,,心里會感到莫名的激動,特別是聽到嘉禾民歌連續(xù)獲獎后,,我心里就很高興也很自豪,,特別有成就感。”一談起嘉禾民歌在世界上獲獎,,郭求知就眉飛色舞起來,,
在與郭老師的座談交流時,郭老師還很不服氣地說:“嘉禾民歌比起桑植民歌要好的多,,為什么它能夠申請為國遺,,嘉禾民歌就不能?”
而當我們告訴她,嘉禾縣委縣政府這幾年非常重視嘉禾民歌的申遺工作時,,她又異常興奮地說“嘉禾民歌就像我的親生女,,我要在有生之年,在郴州和湘潭組織了一幫人,,在嘉禾民歌原有基礎(chǔ)上改編,,再創(chuàng)作出一批清新、爽朗的新民歌,,為嘉禾民歌增添活力,。”
可當我們邀請她為嘉禾民歌傳承人時,郭求知卻拒絕了……,,她望著藍藍的天空,,一語不發(fā)。事后,,她感慨的說:嘉禾民歌只有在嘉禾的土地上才能原汁原味地傳下去,,相信嘉禾民歌一定會憑著獨特的魅力贏得全國和世界的認可。
我們祝愿,,我們期待!
來源:嘉禾網(wǎng)
作者:尹振亮
編輯:鄧和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