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十一月上旬,隨市委黨校領導赴清華大學開展了為期三天的異地學習,,雖然時間很短,,但感受很深,體會很真,,今日得閑,,遂潦作整理記錄。
——題記
“天行健,,君子以自強不息;地勢坤,,君子以厚德載物”,中華文化瑰寶——《周易》中的這句開篇語,,自清華大學第一代學者梁啟超先生首次在學生演講中引用,,“自強不息,,厚德載物”便成了清華大學的校訓,讓一代又一代的清華人為此勵志拼搏奮斗,。
走近清華大學,,醒目的 “清華園”三個大字映入眼中,這三個熠熠生輝的大字,,是為清皇帝咸豐所題,,走進校園內,各種古建筑,、現(xiàn)代建筑,、東方式建筑和西方式建筑交錯有序,足不出戶,,便可欣賞到古今和中外的建筑美景,。透過這些建筑,我們看到封建帝王腐朽的生活,,也印記了西方列強掠奪侵略中國的印痕劣跡,。
校園內綠樹成蔭、書香撲鼻,、小橋流水數(shù)不勝數(shù),,一排排的白楊樹,矗立在嚴寒的冬日里,,依然那樣筆直挺拔,,那樣傲骨寒風,那樣高風亮節(jié)……,,這不正是歷代清華人的真實寫照么?
出清華校門便是喧鬧的街道,,如織的車輛和行人。但近五個平方多公里,、數(shù)萬師生的清華大學校園內,,卻并不喧鬧,白天幾乎看不到游蕩的學生,,即使下課后,,大多師生也是騎著最普通的單車,在校園的馬路上,,少有大聲說話更未見嘻戲,、打鬧。只有在下午五點多鐘,,操場上才會人聲鼎沸,,熱鬧萬分,據(jù)說,,鍛煉身體一直是清華學子遵守的一個校規(guī),,清華學子不讀死書,,每到下午五、六點鐘,,便是清華學子的運動時間,,通過持之以恒的運動,練就一副健康體魄,,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,。
此次,我們一行50余人赴清華大學三天的異地學習,,聽了六位教授演講,,普遍感覺到教他們知識的淵博,,思路的清晰和思想的活躍,,更可貴的是他們敢說敢講,敢于直面深層次問題,,聽了讓人入腦入心,、耳目一新。通過學習,,讓我們有了一種急切想學點知識的欲望,,不愿在這樣的環(huán)境里浪費時間;讓我們有了一種急切充實自己的緊迫感,之于我們這些過去學歷不高且身處偏遠的鄉(xiāng)鎮(zhèn)干部,,雖有近二十年的基層工作經(jīng)歷,,再次與新的理論、高層次的學術接觸,,那些過去悟不清的東西,,經(jīng)專家一點撥,大有豁然開朗,、醍醐灌頂?shù)呐d奮,。因此,通過學習,,讓我們深感理論對工作,、實踐指導的重要,便不自覺的將自己融入了清華的氛圍,,雖來去匆匆,,但的確感覺自己成了清華學子的一員。(作者系行廊鎮(zhèn)黨委書記)
來源:嘉禾網(wǎng)
作者:李奮鳴
編輯:鄧和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