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

輕與重

來源:嘉禾網(wǎng) 作者:廖淑珍 編輯:鄧和明 2012-06-21 11:14:33
—分享—

副標題:品讀<生命不能承受之輕》

  邂逅米蘭·昆德拉的作品是高中畢業(yè)后的那個暑假,。那時,,我在家閑著無事,,便尋出韓少功的小說集瀏覽,。無意中,,目光被《生命不能承受之輕》攫住,。它的作者,,是米蘭·昆德拉,。后來得知,,米蘭·昆德拉的作品,,比如《笑忘錄》等,大多是韓少功的譯作,。我時常猜想,,他對米蘭昆德拉的作品如此偏愛,,這其中是否有種知遇的情結(jié)。時常精心品讀,,或者隨意瀏覽中外名著,,體會到這些著作頗有風格筆法,品質(zhì)檔次的區(qū)別,。風格多樣,,百花齊放,參差不齊,,往往會使我們眼花繚亂,。在寫書人、出書人多過讀書人的時代,,從各種風格檔次中,,篩選品讀優(yōu)秀并且適合自己的作品,也成為我們的需要,。畢竟,,并非漂亮的鞋子,都適合自己的腳,。而我,,往往是從一位自己喜歡的作者身上去捕捉另一位作者的影子,從一本喜歡的著作過渡到相關的著作,。

  看完韓少功的短篇小說集后,,我在網(wǎng)上瀏覽了米蘭·昆德拉的生平及作品。搜尋了許久,,我只找到《生命不能承受之輕》和《生活在別處》,。至今,我未能閱覽那本《笑忘錄》,。

  米蘭·昆德拉作品風行一時,,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。他的作品多半機智得出人意料,。無論是篇名與內(nèi)容,,都似乎不茍于尋常手法,語言則幽默得讓人警醒深思,。由于種種原因,,直至八十年代,他的作品才被韓少功翻譯成中文,,而被許多年青人接受卻是近幾年的事情,。后來,這部小說被改編成劇本,,拍成電影《布拉格之戀》,,獲得了戛納電影獎,。米蘭昆德拉及其小說則倍受人關注了。

  閱讀《生命不能承受之輕》時,,我總在懷疑這是否是小說,。開篇,米蘭·昆德拉用了很大篇幅,,解說尼采的眾劫回歸觀,。小說里這樣說道:“曾經(jīng)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,象影子一樣沒有分量,,也就永遠消失不復回歸了,。無論它是否恐怖,是否美麗,,是否崇高,。它的恐怖、崇高以及美麗都預先已經(jīng)死去,,沒有任何意義,。”非洲的部落戰(zhàn)爭,法國大革命中的羅伯斯皮爾,,甚至壓迫捷克人民的魁首希特勒,這些似乎風馬牛不相及的人事,,均可納入其中,。這種看似東拉西扯漫無目的的敘述中,其實滲透了作者對歷史事物的警醒,。因為所有發(fā)生過的事都成為歷史,,不能再重復,所以永劫回歸是最沉重的負擔,。而當下的生活則應該是輕松的,。可是,,沉重便真的悲慘,,而輕松便真的輝煌嗎?作者這種哲思牽系了我的心房,令人沉思,。歷史雖然悲慘沉重,,它已成為故事,不再回歸,。而眼前的生活,,則是我們應當承受的負擔。這時我方明白,,為何米蘭·昆德拉將作品命名為《生命不能承受之輕》,。

  《生命不能承受之輕》講敘了一個發(fā)生在捷克布拉格的故事,。女主人公特麗莎偶然闖進托馬斯的生活,只是托馬斯在床邊順手撈起漂流物,,卻打破了托馬斯的生活規(guī)則,。于是,他們便開始了一段冗繁的生活故事,。沒有浩繁的人物陣容,,沒有瑣碎得讓人眼花繚亂的場面。如果沉重的細節(jié),,滲悟的情感,,細密的人物網(wǎng),足夠讓作品積淀得厚重的話,,那么《生命不能承受之輕》則無以成為厚重的讀物,。它描述的生活方式、愛情觀念,,除了讓人倍覺驚訝之外,,便是這種驚異之外的不可理喻和不可通行。作為讀者,,除了有權肯定或者否定作者所描摹的生活方式之外,,我們應該理解和寬容作品的獨特性。我只能將它理解為毫不媚俗,。媚俗所引起的感情是一種大眾可以分享的東西,,就是把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麗的語言和情感把它喬裝打扮,甚至自己都為這種平庸的思想和感情灑淚,。而《生命不能承受之輕》似乎沒有這種功能,,讓讀者隨人物的喜怒哀樂而喜怒哀樂。

  在中國有些內(nèi)容是很少堂而皇之載于名著之中的,,認為頗為不雅,。從古至今,中國名著對類似內(nèi)容頗為避諱,,這也許與東方文化的典雅含蓄的特性有關,。與之不同的,米蘭昆德拉用一種機智的方式,,描敘令人耳目一新的愛情觀,、世界觀和生命觀。出于西方人的習慣,,文中沒有多少避諱,,但也沒有俗不可耐。沒有沉重得讓人大喜大悲的情節(jié),或憎或愛的正反面人物,,卻讓人穿過平實的敘述,,探尋作品背后的深沉。我不得不佩服作者能從一個獨特的視角用一種獨特的方式,,表達一個嚴肅得不易表達的人生問題,。如果從這個角度理解,那則很容易分辨價值之高與低,,作品之輕與重了,。

  名著,雖是圖書中較有價值的部分,,畢竟它還是書,。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,然而多數(shù)時候,,階梯并不代表是通往理想人生的通途,。對學識不豐的人來說,它往往滿足不了人精神之外的現(xiàn)實需求,。如果人們忽略了名著的閃光點,,那么它便混入一般書籍之流,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消譴,,借以打發(fā)光陰,,甚至只供蠹蟲提供良好的生存環(huán)境罷了。所以名著固有屬于自己的生命力,。

  米蘭·昆德拉的《生命不能承受之輕》曾在法語文化中風行,,又傳入我們?nèi)A語文化中,為許多年青人所接受,,擺脫了流行小說風行一時便銷聲匿跡的危險。作為以愛情與性為內(nèi)容的小說,,《生命不能承受之輕》能頑強地通過人們挑剔的眼光的評審,,連同《笑忘錄》成為米蘭昆德拉的代表作,列為優(yōu)秀小說,,這必有個中緣由,。,這兩部作品,,表面輕松,,實質(zhì)沉重;表面隨意,實質(zhì)精致;表面通俗,,實質(zhì)深邃而又機智,,充滿了人生智慧。米蘭昆德拉,,這樣一個出生于捷克小國,,卻博聞廣識的人,,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。在世界許多國家也掀起了“米蘭·昆德拉熱”,。

  這也引起我的思索,。名著,內(nèi)容和表達方式可以不拘求一本正經(jīng)的嚴肅,。作者可以循著自己的思路,,縱情發(fā)揮。相反遵循太過苛刻的規(guī)則,,反讓讀者覺得死板,。然而,名著,,其最終目的必須是嚴肅的,,經(jīng)得起各個層次的人們,尤其是文化修養(yǎng)較高的人們的眼光的審核,。由于這種目的的嚴肅性,,名著應該是耐讀的。

  當然,,閱讀名著應不拘于國籍的,。再小的國家,也有反映先進文化的名著值得我們?nèi)テ纷x去借鑒;文化積淀再深厚,,歷史再久遠的國度也會有文化落伍的時候,。讀中國經(jīng)典名著,可以積淀東方思維的文化素養(yǎng),,成為一種隱而不露的內(nèi)涵,。品讀外國名著,可以開闊視野,,理解其它文化里的世界觀與人生觀,,在骨子里注入新鮮血液,而不至于流于迂腐和拘泥,。

  我猶記得米蘭·昆德拉的一句名言:為什么上帝看到思考的人會笑?那是因為人在思考,,卻又抓不住真理。因為人越思考,,一個人的思想就越跟另一個人的思想相隔萬里,。的確,如果我們一味地埋頭思考,,而不關注不借鑒他人的優(yōu)秀成果,,那我們離真理便越來越遠,離他人也越來越遠。

來源:嘉禾網(wǎng)

作者:廖淑珍

編輯:鄧和明

閱讀下一篇

返回嘉禾網(wǎng)首頁